0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思想 构建大学体育发展新模式

    2024.02.06 | admin | 63次围观

      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体育教育,经过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崇尚文艺,注重体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校进一步加大体育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程建设及贯彻“体教结合”方针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提高了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行为,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认真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努力探索新型体育课程模式

      我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逐步转变了“唯体质”或“唯技能”的传统课程观念,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适应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体育课程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01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大学体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野外素质拓展技能与技巧”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3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体育课程连续被评为校一类课程;2本教材分别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校优秀教材特等奖;2个项目和1个项目分别荣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一)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形成多元化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环节。我校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本科生三、四年级的通选课(体育为必选),网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的必修课,国际教育学院的选修课,研究生的指定选修课等,形成了面向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由必修课、通选课、指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组成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以学生需求为基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我校从2001年起就正式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开发运用网上选课系统。为了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兴趣和自主选项、自主选师、自主选时的学习需求,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和课程项目的潜力,近几年增设了街舞、瑜伽、形体、防身术、踏板操、擒拿格斗、棒垒球、趣味篮球等实践类课程,以及桥牌、飞镖、体育游戏、游泳英语、体育养生等人文类课程,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开设了射击、野外生存等课程,充分注意民族传统项目、竞技运动项目与时尚流行项目的融合与互补,使体育课程项目由原来的17项增加到现在的43项,拓展了课程的空间与时间,大大激励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了体育课程的活力。

      (三)以课内外为结合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1、把校园体育赛事转化成规则裁判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观赏水平,满足校园赛事对现场裁判员的实际需求,我们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多种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比赛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竞赛组织的规律,提高比赛现场执法的能力,教师临场指导和点评,并在理论教学中进行生动的案例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比赛的理解水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类课程每学年培养100余名持有国家等级证书的学生裁判员,促进了校园比赛的健康发展。

      2、把校运会团体操表演演变为拳操舞课程的完整教学过程

      大型团体操编排和表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含量,能有效提高学生编排、表演、欣赏、组织等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我们改变了以往与课程教学分离而单纯课外操作的方式,把团体操编排表演教材化,精心编制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根据分练与合练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操作程序,既使历届运动会大型团体操表演精彩纷呈,又使学生在编排、学习、合练的完整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专业能力。

      3、把学生体育社团设计成良好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组织形式

      我校在1987年建立学生足球协会,至今发展到32个单项体育协会,拥有5000多个学生会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体育总会。学生体育社团在团委领导和体育系指导下,组织开展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比赛,在培养学生干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学生体育 社团课程化运作的改革试验,在30多个体育协会中,选择了野外生存、健美操、乒乓球等3个协会作为学分制管理试点,并认真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体育协会学分制管理条例”,选派了优秀教师担任协会指导教师,以综合测评为依据实施学分制管理。我们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逐步推广,为打造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探索新的途径。

      (四)以尊重差异为原则,因材施教与公正评价

      为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和“一刀切”的考核标准,尊重学生遗传基因、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考核的公平性,我们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注重教学的“过程性”效果,部分专项课程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的层次差异或同一教学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按照初级、中级两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在成绩评价中努力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考核实行“菜单式”,即在身体素质或专项技术的考核中,同一考核项目设置若干不同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绩评定改变了以达标为唯一依据的传统方法,体现了综合性,突出了参与性,成绩权重为:运动参与40%,运动技能30%,身体素质20%,理论知识10%。

      (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实施科学化教学管理

      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牵涉面广,任务量大,要保持教学秩序稳定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学委员会,在执行学校统一的教学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建立了管理制度,制定了《体育课程教学规范》、《体育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教师上课请假条例》、《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条例》、《优秀教师(学)奖评选条例》等相关制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看课查课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组织了教学监督小组,通过网上评教、随机看课评课、学生教师座谈会、填写调查表随机征询学生意见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学第一线的基本情况,有效把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六)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不断提高体育学科水平

          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尤其是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重点大学,必须在单一公共体育课基础上发展为体育学科。我校近几年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加大了课程建设,建立了体育科研所,设置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近几年,在历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等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国内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论文。在2000年和2004年连续两届全国大运会论文报告会上,我校连续荣获论文总分第一名。同时,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市级研究项目多项,主编或参编的体育课程教材有7本,其中“十五”规划教材2本。

      二、创建高水平运动队“品牌”,探索“体教结合”运作模式

      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大学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和发展竞技运动的重要基地,而著名“球星”和“顶尖”运动项目往往成为大学尤其一流大学的亮丽名片。因此,创建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体教结合”发展战略,不仅是我国竞技运动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是大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是1987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之一,1995年教育部再次将我校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四个运动项目确定为高水平运动队,2005年教育部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把我校高水平运动队扩大为包括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网球、赛艇、健美操在内的七个项目。

      (一)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开创“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局面

      翻开交大百年发展历史,始终有着体育运动的辉煌篇章。19世纪后期,南洋公学在建校初期就大力倡导体育运动,技击、足球、网球、游泳、田径……多类运动项目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开展,为我国体育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60年代,我校篮球队跻身并保持全国甲级队行列,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以来,我校积极尝试“体教结合”办队模式,先后成功地与上海空海模队、上海田径队、上海游泳队、上海乒乓球队联合办队,著名运动员陆伟峰、陶睿、乐靖宜等一批名将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姚明、曹燕华、龚智超、刘国梁、王励勤、彭云、黄楠雁,祁宏等著名运动曾在我校或正在我校读书。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校不断加大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使老交大传统得以传承与光大。根据创建一流大学体育的总体目标,我校充分发挥地处上海的城市综合优势,借助上海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势头,抓住上海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的历史契机,利用交大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机制,吸引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出若干名国际级运动健将和世界一流运动员(队),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模式

      在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高水平运动队和“体教结合”的办队体制,建立与加强与有影响、有实力的专业队合作,保持与加强与国内高质量、高品牌的中学合作,充分体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指导思想。

      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和浙江省体育局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入学考试,我校先后与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浙江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进行游泳队、田径队联合办班。学校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省市专业运动队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实行双向共同管理。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单独编入我校的科技英语班。同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为了保证学习训练两不误,利用训练比赛的间隙时间,教师上训练、比赛基地或运动员来校上课。

      这种模式取得了双赢的结果,既改善了高水平运动员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素质,促进了体育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我国高校体育竞技运动水平,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三)学习借鉴,立足实际,力争“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成绩

      20年的实践过程中,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既注重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又立足我国国情和我校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交大特点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途径和“体教结合”运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2年第四届至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运会,我校连续四次蝉联全国高校“十佳校长杯”,并以25金、14银、10铜和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排名2004年第七届大运会第一名;女子篮球队2004年荣获第七届大运会冠军和2006年全国大学生女篮超级联赛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土耳其第23届世界大运会篮球比赛;男子篮球队获第一届、第二届亚洲名校男子篮球邀请赛冠军;乒乓男队代表中国参加第9届至第15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比赛,获得金牌20枚、银牌8枚、铜牌 21枚,实现了为国争光的目标;游泳队在2004年第七届大运会上一举获得24枚金牌,占游泳金牌总数的52%,并有82人次打破全国大学生游泳纪录。田径队、网球队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比赛金牌;赛艇队连续两届参加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

      (四)把握政策,优化资源,探索“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途径

      “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操作复杂的工作,既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将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和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我校多年与上海市、浙江省等体育局联姻,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实践证明这是通过把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体育资源重新配置,以取得资源效益最佳化的良好途径。为了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要积极开展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工作,加速培养专职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为了保证运动员的学习质量,要加强学籍管理:课程制定要体现“削枝强干”原则,以保证学生能学到主要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一律上午上课,下午安排训练,特殊情况,安排业余时间给予补课;将学生参加训练、比赛,按一定比例算学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位管理有挂靠院系负责,参与协调。

      我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更加努力,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加大改革发展的力度,瞄准国内外体育先进大学,努力创建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大学体育文化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思想  构建大学体育发展新模式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思想  构建大学体育发展新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